地球一周的距離是幾公里?從地球一周中感受航海的歷史
2021/3/19
航行於七大海,並探訪世界各地港口的地球一周船旅,可以讓大家有機會實際感受到這個星球的規模大小。繞行地球一周的距離到底是幾公里呢?關於繞行地球一周又有什麼樣的歷史呢?我們將以擁有30年以上繞行地球一周經驗,實際去世界各地探訪過的和平號特有觀點,來解答各式各樣的疑問,同時也將一起介紹航海的歷史及能夠接觸過去乘船者足跡的一些景點。讓我們一起出發前往“以為知道,其實並不曉得”的繞行地球一周之旅吧!
地球一周的距離是幾公里?
地球一周的距離(周長)大約為4萬公里,是一個滿整數的數字。這是因為在18世紀後半,在制定長度的國際標準時,是以地球的周圍的長度為基準的緣故。這個基準是以公尺法中,一公尺的長度制定為「從赤道到北極的距離的1000萬分之1」。因為從極點到赤道有1萬公里,換算成地球一周的距離的話,就是這個數字的4倍。但因為地球並不是一個完全的正球體,在極點的方向開始有一點變形,將地球分為南北半球的赤道與連結兩極的子午線的距離都有些差異。以正確距離來說,赤道長度約為4萬75公里,子午線的長度約為4萬9公里。
世界第一個調查地球一周的距離的人物:厄拉托西尼
歷史上第一個計算地球一周的距離的是,一位叫做厄拉托西尼的古希臘學者。他當時身為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在當時的學術界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他發現埃及南部的城市賽維納(現為亞斯文)的水井的水面上,只有在夏至的正中午,才會有陽光照到。而在比賽維納更為北邊的亞歷山大城市的水井中,同一時刻卻沒有光線照的到。厄拉托西尼測量夏至正午的太陽位置(角度)與兩個地點的距離,並以之計算出地球一周的距離。他所計算出的地球周長約為4萬6000公里,與實際距離的誤差約為15%。
繞行地球一周需要幾天?
繞行地球一周約4萬公里,這樣需要花費多少天呢?和平號的船旅繞行地球一周約需100天,但只要一聽到「地球一周」,或「天數」的字句,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環遊世界80天』。這個著作是一個利用船隻及鐵路來挑戰繞行世界一周的冒險小說,生動的描寫19世紀後半的環遊世界旅行,那個因交通工具發達而揭開“大旅行時代”的序幕時代。還有一個以這個小說的作者名字命名的環遊世界一周競速比賽「朱爾·凡爾納獎盃」。目前在這個比賽中環遊世界一周最快的紀錄為40天23小時30分30秒,看來實現“80天內環遊世界兩周”的那天應該也不遠囉。
世界第一個達成繞行地球一周的麥哲倫艦隊
費迪南德·麥哲倫的艦隊,是世界第一個完成繞行地球一周的艦隊。在1519年從西班牙出發的麥哲倫艦隊,他們當時所走的路線是橫越大西洋後跨過美洲大陸的西行航線。麥哲倫本人在1521年時,在菲律賓的宿霧喪命,雖然他本人沒有達成繞行地球一周,但其剩下的船員接著持續航海,於1522年時回到西班牙。當時約花費了3年的歲月,完成了史上首次的繞行地球一周。在輝煌的功績背後,卻也有對到達的土地上進行侵略的行為及對當地原住民強制進行宗教改制等侵略者的那一面。雖然如此,他的艦隊所達成的繞行地球一周成就,在航海的歷史上揭開了新時代的序幕。
經由麥哲倫艦隊的繞行地球一周,了解到太平洋的大小
藉由這次的繞行地球一周航海,最後未知的大海,太平洋的大小規模也變得明確可知了。事實上,麥哲倫就是給予太平洋名稱的那個人。在繞行地球一周的途中,穿過南美大陸南端的麥哲倫海峽後進入太平洋的那一刻,與大西洋比較起來,相對的平穩非常多,因而稱這個大洋為「平和的大海」,據說大平洋名稱的由來就是因此而來。在翻譯拉丁語「Mare Pacificum(平穩的大海)」時,英文則譯為Pacific(平穩的)」,而在中文也使用有「平穩」之意的「太平」。此外,位於南美大陸南端,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海峽,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首次達成兩次繞行地球一周的人物是?
在麥哲倫艦隊完成繞行地球一周之後,西方列強的海洋進出就變得越來越頻繁,時至今日仍不斷持續增加完成繞行地球一周的次數及方式的多樣化。在麥哲倫艦隊繞行地球一周之後約半個世紀,西班牙的傳教士馬丁·伊格納西奧·德·洛尤拉,則達成了史上在有生之年時,繞行地球兩次的成就。在和平號的船旅當中,因為有許多船友不斷回來持續搭乘,因此多次繞行地球一周並不是件很稀奇的事情,但在當時則是一件非常重大的偉業。而這位傳教士第一次的繞行地球一周(1580~1584年)為西向繞行,第二次繞行地球一周(1585~1589年)則為東向繞行,更成為首次以不同方向繞行地球一周的人物。
女性首次繞行地球一周花費時間約10年!?需花費這麼長的時間的理由是?
女性首次完成繞行地球一周的人物則為,法國出身的珍妮·芭蕾。在1766~1769年間,以植物學者的助手身份,跟隨路易斯·安托萬·德·布干維爾環球航行。在當時的社會,女性是禁止航海的,因此她在當時變裝成為男性登船。在旅程的途中都還進行得相當順利,但在大溪地停靠時,卻意外被發現其女性身份,而被迫在之後的印度洋上的模里西斯離船。而珍妮·芭蕾再次回到法國時,則為1775 年左右。雖然與布干維爾船隊相比遲了6年,但她則成為了首位完成繞行地球一周的女性。
繞行地球一周的多樣化及高速化
在發明了飛行船與飛機之後,過去只能以海路方式繞行地球一周的方式,開始變得多樣化。1924年美國陸軍的空中部隊,達成飛行地球一周,並在9年後的1933年,美國的飛行家威利·波斯特,成功獨自一人飛行地球一周。而當時所花費的時間僅有7天又19個小時。跟船隻比起來更是飛躍式的讓短時間繞行地球一周成為可能。此外,因為空運的發達,大陸間的移動也變得容易,因此現今也有許多人挑戰用步行或者是騎單車的方式來繞行地球一周。
在繞行地球一周的船旅中,追尋大航海時代的足跡
和平號繞行地球一周的船旅,與過去為尋求新世界而航向大海的水手們所走的航線相同,這樣的航程將大大激發每一個人的冒險心。在其中之一的航程裡,還會到達象徵大航海時代揭幕的景點,印度洋與大西洋交界的「好望角」。1488年,葡萄牙人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到達好望角的時候,因為周圍都是波濤洶湧的海域,因此將這個地方命名為「風暴角」。但因在貿易上得到相當大的成果的緣故,而後被改名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並一直維持此名至今。在開普角的瞭望台「Lookout Point」上,可以一望開普半島最南端連接印度洋及太平洋之處,是一個非常有人氣的絕美景點。
在和平號的地球一周船旅中,看見歷史人物所見到的景色
在繞行地球一周的船旅中,我們也將停靠一些與麥哲倫相關的地方。在面對麥哲倫海峽的智利,蓬塔阿雷納斯中,建造了一座麥哲倫雕像。雕像中的麥哲倫一腳踩著大砲,抬頭仰望著天空,而腳下則是原住民們的雕像。這座雕像直接表示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模樣。在菲律賓的宿霧,麥哲倫為了宣傳基督教而建造了「麥哲倫十字架」。在當地流傳著在這個十字架中有聖靈的寄宿,因此很多人就削了一些帶回去磨碎並喝下,相信這樣就可以用來治百病。所以當時的十字架因為遭破壞或部分遺失,現場所能看見的只剩下複製品而已。但其美麗的天井畫,至今仍傳達著完成繞行地球一周的麥哲倫船隊的旅程。
4萬公里的地球一周,先人們的航海歷史
多明尼加共和國,是哥倫布踏足新世界美洲大陸的第一個地點。首都聖多明哥至今仍留有拉丁美洲最古老殖民地的模樣。從座落著教堂及行政機關的中央廣場開始修築呈現棋盤式的街道,而此後的殖民地也多以此為都市規劃的範本。在這個城市中,為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週年,而建造了一座燈塔,並將哥倫布的遺骨安置在此地。繞行地球一周,一趟巡遊4萬公里的船旅,讓我們可以連續不斷地接觸人類的航海歷史,並看見訴說地球規模的風景ーー這段時光也讓我們的思緒馳騁在過往先人們的遙遠旅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