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多重的歷史交錯,美麗的亞得里亞海-航海作家精選歴史航海-

亞得里亞海

亞得里亞海,擁有蔚藍的海洋以及保有中世紀的街景,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度假勝地。在這塊土地上,沿海有數個登錄為世界遺產的華麗堅固城市,同時也是從古羅馬時代到中世紀,及現代,眾多的歷史戲劇的舞台。巡遊刻畫著複雜過去的歐洲要衝・亞得里亞海的歷史航海就要開始囉。

文章·編輯:TOMOYOSHI KANAMARUTO (航海作家) 一位擁有搭乘遊輪前往日本各地以及世界五大洲經驗的航海作家。他為介紹世界遊輪的『CruiseShip·Collection』撰稿,並為雜誌『Cruise』(海事出版社)撰寫連載文章及遊輪報導。

馬可波羅的出生地:科爾丘拉島

斯普利特與杜布羅夫尼克,是代表克羅埃西亞的港都。在這兩個地方的中間點有一座科爾丘拉島。而在這座小島上有一座塔,據說是馬可波羅(1254年左右~1324年)的出生地。雖然有傳聞他是在威尼斯出生的,但有一說是當時的科爾丘拉島是在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之下,所以他實際上是在這裡出生的。現在亞得里亞海沿岸有許多不同的國家,而巡遊這些地方的遊輪航程也相當盛行。就讓我們乘船出發,解開這複雜的歷史吧。

迫害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其宮殿之後的變化

3世紀被稱為軍人皇帝時期,是羅馬帝國最分裂與混亂的時期。而結束這時期的是,從一名小兵當到皇帝的戴克里先(244~311年)。他進行了對基督教的迫害,以及為了重建帝國也實施了許多改革,而後因健康因素而在305年退位。他在他故鄉附近的斯普利特建立了宮殿,並在此度過了餘生。7世紀時,為了躲避異民族侵略而逃難到此的其他鄰近城市的住民,就在此宮殿定居了下來,並以此為中心點發展了斯普利特城鎮。13~14世紀時,皇帝的陵墓被改造成大教堂,朱庇特神廟則改造成洗禮堂。想必這個皇帝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宮殿竟會成為基督教的設施吧。

因地震衰退的海洋城市國家

威尼斯共和國掌奪亞得里亞海的霸權。而另一個強力的對手就是相同的海洋國家拉古薩共和國,也就是現在的杜布羅夫尼克。杜布羅夫尼克是一個有現代的法律體系,曾在14世紀時確立了醫療制度的先進國家。世界第三古老的藥局於1317年開業,至今仍在營業中,其後也開設了養老院,隔離病房及孤兒院。1418年廢止了奴隸貿易,並因海洋貿易而累積了莫大的財富。但此繁榮卻在一日之間被奪走了。在1667年發生了一場大地震,超過5000人以上的市民因此失去了生命,大半的公共建築也遭到破壞。衰退的拉古薩於1808年遭到拿破崙佔領後,宣告滅亡。

杜布羅夫尼克成為克羅埃西亞的「飛地」理由

拉古薩共和國(杜布羅夫尼克)與奧斯曼在巴爾幹半島的發展勢力聯手,守護獨立。1718年奧斯曼帝國與威尼斯共和國・奧地利帝國之間締結條約。威尼斯與奧斯曼帝國側的拉古薩邊境相接,為了不讓紛爭發生,因此兩國間設置了緩衝地帶涅姆。其後涅姆成為南斯拉夫聯邦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領土,1991年南斯拉夫聯邦解體後就直接納入該國。因為涅姆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克羅埃西亞人,因此杜布羅夫尼克就與本國分離,成為飛地。

明明是義大利,卻擁有維也納風格的港都的里雅斯特

1382年,自治城市的里雅斯特為了保護自己免於來自威尼斯的威脅,因此依賴奧地利帝國,使其加入該領土以維持自治。從1719年開始成為自由港口,並作為奧地利帝國的貿易港及造船中心而繁榮。因為這個緣故,現在城市中都可見到維也納風格的建築與咖啡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崩落,在1920年,的里雅斯特隔了540年,第一次「回歸」於義大利。但也因此的里雅斯特失去了作為內陸國奧地利的貿易港的稀有性,取而代之的是轉變成為國際衝突的舞台。

鐵幕生成的大海出口

「從波羅的海的斯賽新(波蘭)到亞得里亞海的的里雅斯特,橫切歐洲大陸的鐵幕就此降下」如同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演說,的里雅斯特成為了東西冷戰的最前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與南斯拉夫之間為了其歸屬問題而產生了衝突。1947年將英美統治的A地區與南斯拉夫軍所統治的B地區(把斯洛維尼亞與克羅埃西亞南北分割)設置成「的里雅斯特自由地區」。在1954年將A地區歸屬義大利,B地區歸屬南斯拉夫,至此自由地區就此消失。在南斯拉夫解體後,包含柯佩爾港的舊B地區北部獨立,並歸屬於斯洛維尼亞,該國因而獲得了大海的出口。

歐洲也有鎖國至20世紀末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爾巴尼亞成為共產主義國家。起初受到蘇聯的強烈影響,但在1960年代開始向與蘇聯對立的中國靠攏。70年代以後,採取與其他東歐各國保持距離的鎖國政策,並批判中國意圖接近西方各國。國內領土上建設了50萬個以上的碉堡(鋼筋水泥製的防禦陣地)強化武裝,但也因與東西兩陣營皆無接觸,在80年代時衰退至「歐洲最貧窮的國家」。全國因而開始發生反政府示威遊行,阿爾巴尼亞也因此轉向開放政策,並在1992年時誕生了非共產主義政權。巴爾幹半島上充滿了複雜的歷史海道。在亞得里亞海的船旅上,應該可以接觸到那一端的故事吧!

PHOTO:PEACEBOAT, Kajiura Takashi, Nakasuji Kota, Walter Bibikow, shutterstock.com